梁正賢
為何林懷民說,梁正賢是他一輩子學習的對象?梁正賢,在台東池上經營碾米廠,當林懷民帶著雲門到池上表演,他不辭辛勞居中與農家協調,相助雲門順利在田中央表演,讓秋收稻穗藝術節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巨幅,為純樸農村打造國際級的藝術氣息。
梁正賢不只經營碾米廠,也是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,負責籌備秋收稻穗藝術節期間,台東遭逢幾年來最大的地震突襲,梁正賢的穀倉,不免受到部分損害。「對我們來講,就是隨時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啊!」梁正賢展現農家人樂天知命的體悟,但也點出過去遇上大環境更艱困的情況,「農民不怕辛苦,他怕一件事情,辛苦沒有代價。」
梁正賢身為池上歷史最悠久的碾米廠第三代,在稻米削價競爭的年代,他不計虧損保證收購,幫助農民轉型有機農業,繼而推動現今響亮的「池上米」產地認證標章,「我一直認為池上要贏,是大家一起贏啦!」梁正賢認為不應用個人單位看待成就,而是要獲取全體的最大效益。
梁正賢回憶,以前人娶媳婦時,都不敢跟人家說家裡是務農的,怕對方覺得嫁過來會累死,但現今池上農民有目標,引以為傲的栽培技術,積極參加稻米比賽,池上米的價格也成為全台之冠,農民的尊嚴來自於穩定的收入,更累積了自信,現在農民出去都敢說,「我種田的啦!」
這樣的成功秘訣,來自於對細節的掌握。梁正賢表示,「我們插秧那一天,就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割了,所謂SOP啊,其實比你想像中的更精準。」2013年雲門來到池上,他多次挺身與農民溝通,從秧苗場訂秧要選什麼品種,幾月幾號插秧,幾月幾號割稻,最終呈現出連農民們看了眼眶都泛紅的舞台成果。
1998年梁正賢和台灣好基金會合作秋收稻穗藝術節,「剛開始一場也才三、四百個人,那個時候是求觀眾來,真的很怕觀眾不來。」每一次辦活動,他說在搬椅子時,心都在抖,但他認為做每件事都應該要永續性的思維,如果抱持著有補助才辦的想法,「那可能五年後雲門想來也沒有機會。」
如今藝術節年年售鑿、一票難求,大量遊客到來,創造比擬過年的高營業額,活動逐漸成為全鄉團結總動員的盛事。
藝術節不只服務外地,也讓平時務農的鄉親們有機會好好坐下,在舞台前欣賞表演。「以前去的話就想領便當,現在是為了表演去看,那個心態改變了。」梁正賢細數這些年的變化,其中孩子的進步,「是CP值最高的一件事情。」過去他們發獎學金的成效有限,但雲門帶領志工同學們一步一步的完成訓練,孩子上場後,受到所有人的注目和稱讚,「當你給他舞台以後,給他自信,他就會督促自己,在學習上,開始自己告訴自己,我要達到什麼目標。」梁正賢說。
後來池上國中參加管樂隊比賽,經常贏過市區音樂班勇奪第一,甚至有些同學,畢業後還回來繼續再當7年的志工,這些是60年來沒發生過,連做夢都沒夢過的。
「我們那時候的學習環境,都要自己去,必須搭車到台北去看,現在不用呢!騎腳踏車就可以過來,有知名的舞團,有大家羨慕的表演場所。」梁正賢回憶以前很少有機會接觸現在池上建立起來的資源,但他也希望等孩子們長大了,反思起在不一樣的成長過程中,得到什麼?未來想要留下什麼?「百年後那一片黃澄澄的稻田是否還在?」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,卻讓林懷民都說要一輩子向他學習的梁正賢,自台北大學畢業後便返鄉接班,從回家「扛米袋」做起,也身體力行扛下對家鄉的責任,他期待有一天等孩子磨到能交棒時,換他們來把池上的方向穩穩守住。
在梁正賢的口袋哲學中,不管是賺了一塊錢,還是賺了一百萬,只要讓鄉民有所得,他都認為是值得。他慷慨把祖傳的穀倉捐出來成立藝術館,象徵性只收取一元租金,他的付出,鼓舞更多人一起參與行列。
如果你也認識,將眾人事做到值得尊敬的那一位鄉親,歡迎來和我們分享他的故事。